|
前几天,我去丈母娘家吃饭,饭后无聊地翻开了一本老相册,没想到突然掉出来一张泛黄的布票。它就像一只迷失时光的蝴蝶,飘然而至。瞬间,这小小的布票成了打开岳父岳母记忆的大门,一场关于过去岁月的回忆之旅就此开始。
' ?) h% o5 Q8 G `6 X: n8 c t1 i- F y0 B
岳父岳母都是七零后,他们小时候正处在那个票证时代。那时候,物资匮乏,粮票、布票、煤票……这些票证几乎成了生活的通行证,决定了你能不能买到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。岳母回忆说,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,每到过年,妈妈就会带着她去供销社,凭着积攒了很久的布票,给大家做一身新衣服。那时衣服款式简单,颜色有限,但对孩子们来说,那一件新衣服就是最珍贵的礼物,穿上它,感觉就拥有了整个世界。
; `+ e$ Y/ a/ L7 T' Q( E$ `5 A3 }+ ^% ?
岳父也跟着感慨,买粮食那会儿,钱是次要的,最重要的是粮票。没有粮票,再有钱也买不到米。那时的票证简直就是“硬通货”,有些东西票证比钱还难得。( T$ }. c3 c8 x; M G7 X
% _5 ~+ A6 R* c) D- s. D& g _$ b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,票证逐渐消失,粮食供求也开始自由流通。那些曾经支配人们生活的小小纸片,最终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一抹旧影,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3 j4 V( O/ p& t& F8 V$ [
' Q: V) s* k9 g* |% E说起零售,我也想起了小时候的那些记忆。我妈说我姥爷年轻时是个货郎,那个时候交通不便,货郎成了村民和外面世界的连接纽带。姥爷总是挑着一副扁担筐,筐里装满了五花八门的小物件,针头线脑、糖果、零食……每当他一敲货郎鼓,村里的孩子们都会蜂拥而至,眼睛亮晶晶地盯着他的小商品。$ @2 A; w5 F. K+ O% D; T& N% [! M
7 E2 X+ |% P8 o; \% B% ~. r$ D我的母亲也曾有一段“零售生涯”。她会带着自己种的豆芽到村里各个地方卖。每天天还没亮,她就起床,把豆芽装进竹篮,开始了漫长的卖豆芽之旅。她一路走街串巷,边走边吆喝:“新鲜豆芽,买豆芽了!”村民们听到这声音就会出来买。这也让她成了亲戚们眼中的勤快姑娘。% I$ a% Z# [. l- [
6 T2 y2 U+ U4 S$ v- s T
到了春天,我姥爷家还孵小鸡,母亲也会加入卖小鸡的行列。那些小鸡就像是春天的使者,叽叽喳喳地叫着,吸引了不少村民来购买。' p" x" q! \% v2 G w6 ?0 Q8 l
+ r h. w5 w: x6 n9 o- |4 b+ U
后来,我的大姨家种菜,夏天总会卖新鲜的蔬菜,大家的生活就像一个热闹的集市。每当卖西瓜的队伍出现在村口,村民们就开始为炎热的夏天做准备。那时西瓜价格低,大家常常买好几个回家,一家人坐在一起,享受着甜美的瓜果,仿佛是得到了全世界。
% r" t: U6 [9 p3 U
# u" l$ F+ i0 B+ R6 u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村里的零售业也发生了变化。原本供销社是购物的主要地方,虽然商品不多,但也充满了村民们的回忆。90年代中期,我们村迎来了第一家小卖部,它就像村里的“华尔街”。那时,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放学后跑到小卖部,花几分钱买上一颗糖,满足感溢于言表。: D- B% L4 G0 `" |. `; R
9 v0 z* H6 b7 |5 I4 U随着城镇化的推进,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少,原来热闹的小卖部也变得寥寥无几。现在,只剩下五家小卖部,而且很多已经不再是当初的热闹模样。曾经火爆的地方,如今也成了零零散散的商铺,生意不如从前。
( M8 \1 t. K; I1 [9 t+ ~; Z- ]* S; x3 O$ }: Y( k0 }0 N/ P7 O
不过,在我们村最早的小卖部倒是一直坚持了下来,改名成了“超市”。这家超市已经经营了三十多年,老板从二十多岁一直做到近七十岁,依然是村里的销冠。虽然现在的超市不像以前那样只卖糖果和零食了,但依旧深受村民们喜爱,连周边村庄的人都会来这购物。
1 j& F% _7 P/ w0 V: `. n4 O9 S
随着我去过县城,见识到更现代化的购物中心,才发现零售业的发展真是翻天覆地。县城里的超市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,各种商品琳琅满目,环境也变得更加舒适。尤其是一家超市,以其高品质、精美包装的商品,和极佳的客户服务,吸引了大量的顾客。这里不仅提供商品,还提供额外的服务,如食材处理、休息区等,极大提升了顾客的购物体验。% u3 r6 ^0 `' _
' m2 U! S; m. c# z: O% v' y
三十年间,从布票到小卖部,再到如今的超市,每一段零售历史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,虽然形式改变了,但那些曾经的记忆,永远烙印在我们心里。
2 G7 L6 n; P, \" i, e1 V/ ?7 i- M( S7 u
|
|